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渡过 · 医生专栏】抑郁症,一场心灵“感冒”?|| 渡过

渡过作者 渡过 2022-06-06
图 / 张进

【编者按】2021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,为了让大家能够以科学、正确的方式应对抑郁症,我们特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精神科专家,开展系列精神健康科普讲座。本次活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,渡过协办,灵北中国特别支持。


本系列讲座一共10期,本文内容整理自是第1期讲座《抑郁,一场心灵的”感冒“?》。未来一段时间,渡过公号将先后刊登本系列讲座的文字精华内容,敬请关注。


一  抑郁症的症状有哪些?

目前在精神科临床,医生通过何种标准诊断抑郁症?

概言之,医生的诊断基于症状。医生经过和患者的交流和访谈,根据患者的表现确定其症状,根据症状的组合,进一步确定是否诊断为抑郁症。

其实,抑郁症的症状相当复杂,不仅仅是“心情不好”。

比如确诊抑郁的青少年并没有觉得心情不好,只是记忆力下降、不能集中精神,无法上课了;严重的抑郁症还会伴有一些行为方面的改变,比方说有些抑郁的患者不想出门也不想动,病情严重时不吃不喝,卧床不起,甚至有自伤和自杀行为。

抑郁症的众多症状,大致可以分成可以分为三组:情绪症状、认知症状和躯体症状。

情绪症状主要有:情绪低落、不开心、悲观、闷闷不乐、没有愉悦感;对什么都没有兴趣,精力减退,懒得做任何事情;缺少自信,认为自己没有价值;过度自责,自罪;反复出现自杀念头。

认知症状,主要是:大脑反应迟钝、记忆力变差、思维迟缓,觉得自己的思维受到了抑制,不能集中注意力。

躯体症状,主要有睡眠质量下降:失眠和嗜睡都可能出现;食欲问题:食欲减少或暴饮暴食;躯体不适,比如头痛,身体酸痛等等;还有一些内分泌系统的症状

上述所有症状,都要考虑持续时长:是不是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这种症状,而不是偶尔有感受到;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是否达到两周甚至更长。

除此之外,医生要排除其他可能造成这些症状的因素:某些药物,比如一些降压药的副作用,也会引起一些抑郁症状。

又例如,不少青少年先出现抑郁,后来也可能出现一些躁狂、轻躁狂的症状,那这就不适单纯的抑郁症,而是双相情感障碍,要和抑郁症要进行区别。

当然,抑郁症的诊断存在主观性,所以最好由专业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诊断。


二  抑郁症要怎么治疗?

严格来说,到现在为止,抑郁症仍然没有特效的疗法。

不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试错,我们大致知道一些疗法有效的概率,目前来看,抑郁症是可防、可控、可治的。

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,有效率约为70%,通过药物完全治愈的患者占40%-50%。还有一部分难治性抑郁,怎么治效果都不好。


很多患者有一个误区,认为症状好了就不用继续吃药。有一些病人,在症状好转后就自行断药,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又复发。那么,患者要服药多久呢?
临床上把抑郁症的治疗分为三期:急性治疗期、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。

急性治疗期就是抑郁症发病的时候,一般是六到八周,药物要加量;在这之后的半年内是巩固期,这个阶段要服药巩固治疗。第三个阶段是维持期,患者要继续遵医嘱服药治疗避免复发。

第一次抑郁发作的病例,医生一般建议患者要服药一年以上。如果是复发的病人,第二次复发可能要服药三年到五年。如果患者多次复发,则可能需要长期服药。

除了药物治疗,其他的疗法还有心理治疗、物理治疗(例如电疗)、饮食疗法,运动疗法等。具体到个人,不同的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,采用不同的疗法。

轻度的抑郁症或抑郁情绪,是指患者虽然出现抑郁症状,不过没有持续两周。这样的情况可以基于个人状态做一些心理治疗和运动疗法。但如果是中度以上的抑郁,药物治疗就必不可少。


有人把抑郁症比作一场“心灵感冒”是不准确的,因为感冒有可能自愈。而经过临床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,还要通过正规的治疗。虽然不排除极小概率的自愈病例,但其中的因素非常多,不建议患者冒险,寻求正规治疗利大于弊。


三  家人应如何陪伴患者?


中国文化是家的文化,家庭对患者的疗愈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,如果有家庭成员患了抑郁症,最重要的是给予支持,让家庭成为一个爱的港湾,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。

有的患者因为抑郁症的影响,已经是万念俱灰的状态,不愿意治疗。此时家属要帮助病人,鼓励他,甚至要督促他服药,对严重的病人,比如有自伤、自杀倾向,必要时只能住院治疗。

此外,家人要有平常心,要消除病耻感。实际上抑郁症就和糖尿病、高血压一样,都可能有器质性改变,家长也不要因为小孩子得了抑郁症就觉得整个家都塌下来了,抑郁症是可防、可控、可治的。

更重要的是,照顾和关爱自己。自己首先要健康,才能支持患病的家人。如果你自己都焦虑、抑郁、睡眠不良,自己都变成了一个病人,怎么去照顾别人呢?在保证自己状态的基础上,再尽自己所能去关爱和帮助患病的家人。与患者共处时,日常自我反思,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,但也不要过度自责,那反而会伤害自己。

最后,家人也不宜过度地把患者当成一个病人的角色。有不少患者抱怨,每当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情,或者情绪不好、说话有点冲时,家人就说:“你又发病了”,患者觉得自己被监视了。

诚然,如何把握对患者的适度关注,这并不容易。不过作为家人,我们应该更注重陪伴,让患者感受到安全与尊重。






本文整理自2021世界卫生日绿丝带主题科普第1期:

抑郁症,一场心灵”感冒“?

讲师:王小平 周建松
主持人:李香枝
整理:柴扉(渡过青春号成员)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